“讀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ww.duxsw.com,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讀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漢起 > 第368章 致百姓官吏將士書

第368章 致百姓官吏將士書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從養十兇開始,肝成仙道至尊 詭愛 重生之我為仙祖 我乃李二第四子 一劍弒仙 人在神墓,開局加入聊天群 屠狗 苦境:在三臺柱身邊那些年 大無限神戒 仙子別鬧 紅樓主沉浮 意氣小書生 盛唐太師 聊齋仙志 雲仙君 血宋 大秦:讓你監國,嬪妃全侍寢了? 在王者峽谷做大俠 凡世高手 仙衫

在加強遠方聯絡的同時,董卓計劃開展幾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擊垮面前的盟軍。

然而,朝堂上不同意、扯後腿的居多。

尚書鄭泰表示,董丞相出自於關西,打了數十年仗,善於軍事。而袁紹、袁術是公卿子弟,張邈乃好好先生,孔伷清談之士,都沒有軍事經驗、軍事才幹。而且關東諸將倉促聚集,烏合之眾,相互距離較遠,誰也不服誰,指揮混亂。關東百姓承平日久,民不習戰,遠不是關西的對手。

董卓又欲遷都長安“諺語云‘東頭一個漢,西頭一個漢’。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雒陽,亦十一世。根據讖緯i,應該遷回長安,以符合天人感應之規律。”

楊彪認為帝國中樞在雒陽時間已經很長了,雒陽百姓安樂,設施齊備,且又諸位皇帝之陵園,如果遷都,百姓必然不願意跟隨。而且遷都容易,安定下來卻很難,中樞必將失去威望和對州郡的控制。

太尉黃瓊亦帶頭堅決反對,只有司空荀爽、王允等少數幾人贊成。

董卓還欲河南尹朱儁做太僕,以副將身份隨同討伐關東,朱儁不僅推辭不去,反而說不可遷都城。

討伐、遷都、人事三樣皆是董卓集團了不得的大事,尚書檯、三公、河南尹等先後反對,不僅讓董卓暴怒,也使得李儒、賈詡明顯感到雒陽的政治氛圍有問題,原本不太集中的反董勢力,明顯一股股的聚集起來。

或巧言令色、或犯言直諫的三公、九卿、尚書檯或地方官員並不清楚,他們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

董卓雖然暴虐,政治上能力也不強,軍事上卻不傻,所謂大兵擊關東盟軍,以朱儁為副將,都只不過是李儒、賈詡的建議,讓董卓丟擲來的幌子!

雖然久經戰鬥,將士精銳,董卓在河南尹人數並不多,尤其是牛輔部萬人被白波軍、張楊、西河太守等牽制在河東後,董卓在雒陽麾下總共只有二萬餘人,卻要防守黃河、滎陽虎牢、大谷關轘轅關。可謂捉襟見肘。

加上內部不穩,害怕被釜底抽薪,董卓根本就不敢、不願在這個時候,以劣勢兵力去主動出擊!

所謂宣稱將大兵攻袁紹袁術、劉岱、孔伷,只不過是測試雒陽三公九卿等諸人的“考題”!

董卓此時唯一真正的打算,只是遷都!

不久董卓就以災異罷免了太尉黃琬、司徒楊彪等人,改任光祿大夫。任命河南尹朱儁為太僕,把河南尹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以光祿勳趙謙為太尉,太僕王允為司徒,這幾個人都是支援或者不反對遷都之人。

虛虛實實,虛實虛虛。打草驚蛇,樓草打兔子。有李儒、賈詡的建議,終於控制了雒陽局勢。

。。。

要想打敗盟軍,大規模動員河南尹、弘農之兵當然是必須的,可他們的戰鬥力不怎麼樣,如今,又是春季,農活特別多,臨時招募起來計程車卒們更沒有心思。

董卓也考慮調更多的關西兵入關東,可是關西兵並非都聽他的,左將軍皇甫嵩屯兵三萬於扶風,京兆尹蓋勳屯近萬於長安。

李儒建議“君子可以欺之以方,明公只需挾天子以令不臣,徵兩人到雒陽,兩人都是君子,必定會同意。”

蓋勳勸皇甫嵩擁立天子,廢棄董卓,皇甫嵩的長史亦此想。可是皇甫嵩拒絕了,入雒陽做了城門校尉,蓋勳也只能回洛,做了北軍校尉。之後又對馬騰、韓遂等招安、獎勵官職、物資,減少涼州混亂對關中的影響,以便於從扶風調人。

有了關中支援的近兩萬精銳,性情急躁的董卓再也不願意等待,親自帥兵前往潁川郡。

此時,潁川太守李旻、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陽城,被突然出現的董卓軍完全擊潰。李旻被活捉,孔伷負傷逃走,為了補充軍需不足,董卓部下士卒大肆搶掠,將集會(趕場)的部分百姓一併誅殺搶劫,將女子、甲兵等賞賜士卒。並將俘虜的潁川盟軍的被俘士卒活活燒死,以儆效尤,以立威信。

之後,再遷移關東百姓入長安,反對的聲音說沒就沒。

。。。

農曆二月,春水方生

一支艦隊在黃河上順流而下,最高大的旗艦上,一名女子彈奏著動人的樂曲,彷彿訴說離別之愁。

旁邊一男子小心翼翼地吹著蕭,琴蕭合鳴,遠遠算不上配合的出神入化,也算略有一些默契。。

將滎陽交給徐榮,留下趙雲、管承守敖倉,劉備、張飛載著大批百姓,乘船東下,同行的有蔡琰和她的妹妹,陳紀陳群父子,以及大批返鄉或做官的官吏。

蔡琰並未與陳群談好婚姻,也不是投靠劉備。說起來,也算蔡琰沾了妹妹的光,她的繼母出自於泰山羊家,蔡琰姐妹跟著過去投靠泰山的親戚。

回到青州東萊郡,劉備即召集青州各郡,宣讀構思已久的明志文--青州刺史、護東夷將軍致郡國縣鄉里亭百姓、官吏、將士書

關東十餘郡國討伐外戚董卓,其餘數十郡國或雲當助董氏,或(有人)雲當助袁氏。天下擾攘,莫之所從,天下訩訩,未知孰是,而百姓有倒懸之苦,野有袒露之骨,路有逃難之民。。。

世人詬病本侯無常立場,左右搖擺。蓋水無常形,兵無常勢,只權宜之策罷了。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無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本侯昔日始(最早)建言孝靈皇帝遷中原水旱之百姓於揚州、幽州,運淮揚之谷入司隸,設海關路卡以通商路、富國用。。。件件皆國策也!

本侯與諸位不惜身命北入草原,分鮮卑為五;南下夷洲,安百姓十萬;東討高句麗百濟馬韓,開帶方新郡;西守陳倉,拒羌胡不能進。。。本侯之行,莫不是一切為了百姓!一切為了大漢!一切為了華夏!

堯舜禪讓,賢人是主。大禹治水禹,啟家天下。湯武革命,天命玄鳥。武王伐紂,諸侯景從。合縱連橫,朝秦暮楚。秦滅六國,楚漢爭雄。時移則事變,君子莫不與時俱進。。。

三千年華夏史,盡鴻篇鉅製;十數次蛟龍相爭,而百姓亡(逃)死。神仙打架,禍及凡人,城門著火,殃及池魚。

故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全州郡,必安內而攘外。家富聞名鄉里,而強盜必思奪之;國富必修兵甲、練士卒、明法律,而敵不敢犯。

請諸位信我、任我、諫我、從我,同心協力,保境安民,萬眾一心,共赴國難,共掃逆臣,共謀太平,共建盛世!

如律令!”

喜歡漢起請大家收藏漢起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 皇明天下 人在大唐,開局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