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ww.duxsw.com,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讀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徵兵令 > 長平論辯

長平論辯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在下朱雄英:認錢不認人 夙志 維之智界 神話誌異:從青丘開始成道 孤刀行 從失去開始的江湖 有神之地 唔劍 天道酬勤:從肝出符籙道果開始 苟在亂世覓長生! 煉道長生仙 隨機盲盒:我在荒島修仙的日子 綜武:我喬峰,自帶音響! 煉夢成真:我的夢境能具現 龍龍混洪荒 雪影樓傳奇 孤獨的修仙者 從自悟先天魔功開始修仙長生 演仙 讓你模擬長生,你給女帝收屍?

銅鑼一響,開辯!

正方一辯乃是黃衣士子,風度翩翩,趙國儒家學派代表唐風,口齒伶俐,在之前的辯論中小有名氣。張風率先開題道:“長平之戰當是趙勝,孟子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乃是成敗之根結。先說這天時吧,秦國先得上黨,後圖長平。狼子野心,慾壑難填,如此惡舉人神共憤,不義之師豈有獲勝之理?再者地利,風早年遊學曾實地勘察,只覺長平一線乃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關。長平緊連太行山脈,唯有故關可供東西通行,藉助百里石長城構建防禦,怕是王齕要止步於長平而寸步難進也。至於人和,風以為趙人守趙地當以死命,秦人攻他地唯利是圖,權衡對比,天時地利人和,趙之勝算大矣。”

“彩!”主持人敲得彩鑼,諸多觀眾異口同聲稱讚道。

“唐風學長以孟子大師之天時地利人和之道理剖析甚是明瞭,師弟無言以對,甘拜下風。”白衣少年躬身答理,轉身離去。

“反方一辯棄權,請二辯繼續對辯。”

“以儒辯兵,實在是有辱我兵家之顏面。兵家騰安前來領教。”一身材魁梧壯漢跳出來叫囂道,定眼一看才知並非學子,乃是自稱是兵家的騰安,曾經在魯國打過幾場小仗,便有些飛揚跋扈,被魯君趕了出來,輾轉諸地這才在邯鄲算是住了下來。這騰安雖說魯莽,卻還有些真才實學,每每鼎香閣有辯論,騰安無論多忙都會參加,作為眾儒雅學子中最為怪誕的一位辯手,騰安也從不計較,慢慢的也就在鼎香閣闖出了名堂,成為炙手可熱的二辯,也算是實至名歸。只見騰安走到堂前,有模有樣的說道,“就按孟子老爺子所說的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好,按照咱們儒家的邏輯是不是可以定義為——人和勝地利,地利勝天時乎?”

“這......”

“既然說不出,那咱就幫你說吧,取勝關鍵在於人,人道勝天道是也。既然人和則能勝,天時地利咱就不說了。細細算算秦趙兩國交戰勝負之數便知成敗,眼下的上黨之爭便是最直接的闡述,何必如此不切實際呢?戰場上沒有不拼命的,想要活命,只有殺掉想殺你的人,然後站著走出去。不經戰陣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騰安反駁道,“咱是兵家之人,也跟個風,就以兵理談談秦勝之關鍵。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順天應民也,上黨之地本非趙土,不勞而獲違背道義敗則必然,然則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事與願違引火燒身也;天者,時運機遇也。每每秦國對外用兵鮮有敗績,乘勝追擊破上黨盡收秦囊,大軍壓境與長平而鋒芒畢露,此乃順勢而為也;地者,有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之分也,趙軍佔優勢而丟上黨,秦軍憑劣勢而緊逼長平,勝負之數實難預料;將者,秦之王齕,趙之廉頗,皆為當今頂級且獨當一面之曠世將才,孰能更勝一籌還需拭目以待;法者,將之用兵之道攻伐之謀也,非君命將令兵行合一,上下同心而不可勝也。如此五事,秦有道法之勝,趙有天地將之平,秦有兩勝而三平,趙有兩敗而三平,故以為秦勝之可能大矣。”

言之未盡,正方席位已走掉大半,剩下計程車子也是相互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主持人無奈表示正方二辯三辯四辯搖頭棄權,直接對陣五辯,這便意味著只要正方五辯無法說服騰安,說服眾人守住底線,正方將慘淡收場,而正方五辯不是別人,正是縱橫大師蘇代。

“孫子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戰爭,牽一而動全身之政治利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沒有廟堂之決策,單憑莽夫之勇難以取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招募和組織軍隊,排陣習武,籌措糧秣,製造兵器,儲備後備兵員、外交伐謀及攻防策略等等一應鉅細皆要了然於胸。對於秦國,先取野王扼斷韓國本土與上黨聯絡,再占上黨,乃是精心預謀之結果,然而與趙國開戰,乃是萬中之一的變數,雖僥倖收復上黨,但長平之戰戰之突然,怕是秦王也是心無成算,聽聞增兵十萬支援長平,而後武安君作為特使秘密照會趙王商談和計,代便隱約覺得此中尚有心虛之數,不過虛張聲勢罷了。”

“標新立異,彩!”主持人高呼。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長平對趙國而言,是抵擋秦國的最後一道強大防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丟了長平,秦人便像回家一樣出入邯鄲,怕是少不得遷都他處避其鋒芒。如此重要的決戰,趙國還有後退的道路嗎?”

“字字珠璣,彩!”

“以決勝對虛勝,代以為趙之勝算大矣。”

“蘇代先生妙論實在令人稱絕,然澤有一問,先生所說廟算說到何故戛然而止?一句心虛便欲蓋擬彰,是否太過牽強。”朝天鼻,凸額頭,塌鼻樑的一個矮個子高談闊論道。

“此為反方三辯蔡澤,請繼續。”主持人插播道。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豈是心虛作態乎?”蔡澤針鋒相對道,“再言孫子之廟算說,廟堂決算的基礎在於國家綜合國力,疆域、法度、邦交、武備諸多條件秦趙對比,敢問蘇代先生趙可勝乎?”

“兵戰不及國戰,老夫也是如此以為,秦軍遠征在輜重消耗上皆數倍與趙,一旦轉變為持久戰,那秦趙勝負之結果可顯而見,論國力趙國確實不如秦國,但論消耗,怕是孝公攢下的基業也會揮之一盡。代以為秦在戰,趙在緩圖。”

“彩,秦在戰,趙在緩圖。”主持人鳴鑼稱讚道。

“哈哈,只怕蘇代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蔡澤品了口茶,繼續說道,“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一者為耕,一者為戰,動員全國耕戰為榮。經惠文王武王及秦王稷三王經營,怕是所儲之糧已遠六國之數,趙國則不然,三家分晉之前,趙簡子時期,便進行了擴大畝制、減輕賦稅以刺激農業生產的改革,趙國的農業採用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進行生產,重視深耕、中鋤、積肥、施肥等技術,憑藉河套平原、華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等地優勢開展農業本是順理成章。然武靈王胡服騎射展騎兵,棄田生草,廢耕為牧。趙國的糧食儲備一年不如一年,加之連年征戰,北吞中山,南欺韓魏,西戰秦國,東出燕齊,可謂無所不戰。以致國府匱乏,糧倉告罄,敢問先生何以緩圖也?”

“彩,有理有據,鞭策入裡!”

“即是論戰,老夫奉陪。”蘇代不為所動,波瀾不驚道,“閣下可知咸陽運往長平之糧秣用時幾日,消耗幾許?邯鄲運往長平之糧秣用時幾日,消耗又幾許乎?”

“還請先生明示!”

“咸陽至長平之路程為邯鄲至長平三倍之多,消耗豈只是三倍與趙乎?二十萬士卒消耗更是天文數字,長平之戰將是曠日持久之消耗戰,戰,趙或勝或平或敗,守,秦絕無勝之可能。秦國久戰於長平無異於狂悖國道興衰,博弈民生存亡,於秦於趙,於國於民,皆是逆天倒行。”

“彩!”

“蘇代先生還是斷章取義,管中窺豹。兩強對決豈可僅憑久戰無糧定成敗,況且秦國尚有關中千里沃野,後得巴蜀之地,將漢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收入囊中,經都江堰改善已是實至名歸的大糧倉,如何會如此消極表示秦糧不濟呢?最終誰能堅持到最後還另當別論。”

“秦王年邁昏庸,攻伐無道!”

“趙王年幼無知,不知深淺!”

“趙國鐵騎橫掃中山胡林樓煩,北地無不望風而逃,民心歸向,實至名歸。先後成就肥義廉頗藺相如趙勝趙奢等諸多名臣名將,民風彪悍,慷慨激昂。”

“秦國銳士橫掃韓趙魏楚,滅義渠,取巴蜀,山東無不談秦色變,劍戈所指,盡收秦地。更有商鞅張儀範睢白起王齕等鎮國支柱,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趙人守地道義所在,秦人攻伐蠻橫無理!”

“趙國失信在先,秦國被迫出擊。因果輪迴,何故強加於人?”

......

二人你來我往幾十回合不見分曉,句句在理字字珍璣,看客無不拍手稱慶。

主持人念及時間,只得打斷辯論,深深鞠躬道:“二位辯手閣下,各位觀眾朋友,由於閣間尚有其他安排,今日辯論到此結束,根據辯論結果來看,正反雙方旗鼓相當,皆為本場最佳辯手,經老闆許可,各獲得百金作為獎賞。還請各位見諒!”

眾人雖是意猶未盡,但只得不歡而散。

天時閣內。

“武安君以為如何?”

“廟堂進退已成定局,戰場勝敗自有定數。怕是真的要血流成河,家家掛白綾,戶戶祭夫君了。”

“戰爭向來如此,死人是避免不了的,哪有不死人的戰爭,秦國不是割割鼻論功行賞嘛,一將功成萬骨枯,武安君應該看開些。”

“世人皆言白起嗜殺,稱白起為白屠。卻不知白起心中所難矣。”

“酒入愁腸,自當化解。幹!”

“啟稟平原君,信陵君魏無忌拜見,已到府上等候。”侍衛請示道。

“不如請他一起喝酒,武安君以為如何?”

“信陵君遠道而來,舟車勞頓,自當休息一番。”白起心中的人大石終於落地,信陵君來他才有辦法脫身歸秦,今日場合不適合談論這等事宜,於是順水推舟表示回去。趙勝也覺適可而止,酒意尚可,便回了府上。

喜歡徵兵令請大家收藏徵兵令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 [綜漫]史上最強好人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