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ww.duxsw.com,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讀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大秦之帝國再起 > 第九百六十四章 即將踏出的第一步

第九百六十四章 即將踏出的第一步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寂道之上 修仙可以變聰明? 一劍聞錄 仙曾在此 長生:從雕刻開始 玄境仙天 仙俠之懲惡 奪刀記之劍南奇遇 超凡修仙:科技時代之萬域爭霸 山河已無恙 九界惡神 宿命彼岸 君子齋 劍指燕雲 靈氣復甦之亂紀元 與卿誤 萬族皇朝 綜武:悟性逆天,創出陸地真仙境 長生從贅婿竊家開始 梁王世子

每個地方下雪的時間點都不同,像是相對靠近南北極的地方通常是一年中最早下雪的所在,和海拔相對高的地方。

遼闊的帝國疆土中,最先下雪的是遼東,然後是靠北的各處草原。

遼東是帝國最為靠近北極的領土,早在遼東各郡開始下雪之前,更東北方向的東胡領地已經是大雪紛飛的天氣。

帝國北邊的各處草原算得上是高海拔區域,每年十月份就已經是雪季,可是西域九月中旬就已經開始下雪,是不是說西域的海拔要比帝國北疆草原各處高?

其實西域和帝國北疆各草原的海拔基本是差不了多多少,都是一千米以上,不過相對來說帝國北疆各草原的個別地方還要高上二三百米左右。

“這邊再往西南數百里就是高原,高原上面人煙極度稀少,生活著少量養犛牛的野人部落。”舍阿已經介紹了很多關於西域的近況“上次貴國與頭曼交戰,高原上的野人被籠絡,特出了將近一萬人站到頭曼那邊。”

所謂的高原就是唐時的吐蕃,後世的西~藏,帝國有計劃佔領那裡,可是試了很多次,上了高原的部隊不能適應高原氣候,次次都是沒能開拔多遠就被迫後退。

高原上確實是生活著一些養犛牛的部落,那邊的部落通常都不是太大,很少有過一千人的部落,基本是數十人或者是數百人。帝國的探索隊還現,高原之上基本是處於原始社會,那裡的人是依靠採集、打獵和牧養牛羊,算得上是半遊牧半農耕的狀態。

“高原上到底有多少人誰也不清楚,有人說至少有數十萬人,有人說最多三五萬人。”舍阿應該是比較傾向前一種。說道“畢竟匈奴人沒有深入高原就能糾結到一萬人規模的人站到他們那邊參戰,那麼更深處的高原怎麼會只有三四萬的人生活著呢?”

韓信和餘樊君從舍阿的一些描述中得出一個結論,烏孫估計對高原那邊的瞭解不比帝國多多少。至少烏孫人就不清楚高原上生活的是諸羌,高原下方的那塊盆地也生活著許許多多的羌人。按照帝國對那邊的地域劃分,盆地那塊被命名為青塘,探索下來其實一塊適合放牧的地方。

對於帝國來說,羌人並不是威脅,某些時候甚至是助力,至少帝國的探索隊在高原那邊就得到不少羌人部落的幫助,也接納了少部分的羌人,使之成為帝國勘探高原的幫手。

羌這個名詞的次出現是在殷商時期。泛指一些沒有文化且半農耕半遊牧的野人部落,一般是生活在黃河西北區域,離高原和吐谷渾盆地相對近的地方。

秦穆公時代,西邊的羌人成了秦人融合的物件,羌人一度為了避免被吞併進行遷移,大部分集中到青塘地區。此後青塘一直就是羌人的棲息地,數百年間他們向青塘周邊擴張……似乎也不叫擴張?應該說是遷徙,然後遍佈青塘周圍數百里,更是成為高原上的主要族群。

周王室的一些史書記載中也有關於羌人的記載,傳聞羌人是大禹的牧羊人。也有說大禹是西羌的後裔。在周王室的記載中,趙氏贏姓的秦國其實也是出自天水的羌種,因此秦國固有“秦之為戎。固不自疑”的定論,這裡的“戎”指的就是關中西邊的羌,傳聞秦國的歷代秦君還頒佈過法令,說是不準對西邊的羌戎部落用兵。

事實上是很長一段時間裡秦國並沒有參與周王室麾下諸侯的征戰,用了大概二百多年的時間融合了相當多的“戎”,在西邊擴充套件了廣闊的疆土,也為秦國增加了數十萬的人口。

無論是在華夏看來,還是羌人自己看來,羌族從來都不是一個整體。“羌”甚至也是被強加頭上的名稱,一切只因為羌人喜愛羊羔。其實他們並不自稱為羌人。而是自稱“日麥”或是“爾瑪”,寓意雲朵上的人。從這裡也能看出一點。他們的棲息地大多是在海拔比較高的區域,也就是離雲朵最近。

帝國向西開拓,置地金城郡就在羌人的棲息地旁邊,郡是被設立,可是說實話人口少得有些可憐,甚至是因為駐軍不多的關係經常有羌族部落遊蕩進入疆域。因為現遊蕩的羌族部落不少,回饋到帝國中樞的時候,不少官員有鑑於秦國曾經融合了大批羌族的例子,提出“和平演變”的觀點,認為帝國可以學習曾經的秦國那麼幹。可是沒有多久金城郡那邊就傳來新的訊息,遊蕩進入帝國疆土的羌族竟是頻繁攻擊平民或是駐軍,搞得那些說是要“和平演變”的官員無比尷尬。

鑑於西域離羌族生活區域相對近,西域各國估計是與羌族相處不少時間,大概是瞭解西部羌,不像是帝國那邊與西部羌接觸的時間不過五年,中樞就傳達命令,讓西域的各級官員儘可能地收集關於羌族的情報。

華夏族群,不管是殷商時期還是到後面的朱明皇朝,只要是“正朔”的“出身”,實際上對任何“域外”的族群都不是那麼關注,也就談不上了解,甚至是很多時候,明明這些“正朔”與一些異族是死敵的關係,可是也根本不瞭解自己的死敵是個什麼情況。最為特別的例子就是兩漢時期,草原上其實不全是匈奴人,結果漢帝國將所有草原人都視為匈奴人,過程是隻要是個草原人就是敵人,後面演變成中原皇朝和整個草原交戰的狀況。

上古先秦時期,中原各王朝還能分得清異族中誰是誰,不會將只要服侍差不多的異族就一概劃分到一個種族中去。這樣的區別對待至少是在外交上沒有犯太大的錯誤,捲入戰爭的種族相對少很多,也比較有針對性,基本也是這樣,才是一個區域性的戰國能獨當一面的主要原因。

帝國建立不久,任何經驗都不是太多。之前對內是懷柔為主,到了擴充套件非“傳統領地”才是使用血腥征服,可是無數的事實也說明擴張光依靠血腥征服並不恰當。也就有了必要的區分,是拉攏消化。或是堅決消滅。

“宛國和鄯善國位處高原下方,他們是與羌族接觸最多的國家。”舍阿用著詢問的表情看韓信,說道“如果將軍認為有必要,可派人讓宛國和鄯善國派來熟悉的羌族的官員?”

宛國現在還沒有分裂成為大宛和小宛,其餘西域邦國在從西向東遷徙的逃難者衝擊下有點搖搖欲墜,宛國卻是因為處理得當非但沒有變得虛弱反而有所壯大。

韓信知道宛國,上一次與匈奴在黃河源頭交戰的時候,參戰的冒頓騎兵那邊就出現了宛國的部隊。相當一部分的冒頓精銳匈奴騎兵也是裝備宛國的良駒,一度給帝國軍隊不小的麻煩。

“鄯善國?”餘樊君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國家的名字,問道“是個什麼國?”

舍阿苦笑著說道“原本是四城之國,有人口大約六萬,後面……就不是那麼清楚了。”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極品太子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