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ww.duxsw.com,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讀小說網 > 其它小說 > “琅琊” > 七夕節『科普』

七夕節『科普』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一人:重生王也,開局張三丰傳道 星鐵,開局兩個卡芙卡我直接雙殺 東山集 鬥羅:我走後,你比比東後悔什麼 真千金滿身反骨:哥哥們欲寵不能 重生為樹,絕色神尊痴迷不休 帶著爸媽穿越,在古代開設福利院 生劫斬 死亡塔主 小師妹明明很怕痛卻超能打 掠奪的命途 人在中世紀,是法蘭西元帥 執武符 趟過逆水河的男人 通靈高鐵 等不到你的晚安續集 你,不要過來啊! 從MyGO歸來的路明非 荒蕪記事 靈氣復甦:重生耗子搶機緣

七夕節(別稱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道德臘,英文名doub1e seventh Festiva1)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有拜月祈福、拜織女、吃巧果、乞求姻緣等習俗。

節日起源

自然天象崇拜

牛郎織女星象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

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佔測。

在古代星宿體系中,“牛宿”由6顆星組成,位於銀河的東岸,像兩個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點,不過上面的那個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

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於黃道上,這幾顆星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卻只有三隻足的牛,因此古人稱其為“牽牛”。

這頭“牛”的南邊有9顆小星,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於灌溉農田。

牛宿的東面緊挨著的是“羅堰”3星,是類似水庫的水利設施。“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

古人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

關於“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所對應地面上的地域分野,有現存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漢書·地理志》記載了牛郎織女星區對應嶺南地域分野。

在東漢時,牛郎織女星象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

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時間數字崇拜

“七月初七”作為節日源於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

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

“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如九與五是重要的數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徵。

而“一”是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徵。

“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夕”月逢七、日逢七。

在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

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在中國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

“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婦女乞巧

漢代時,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與巧藝的人文內涵,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故亦稱為“乞巧”。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只要我夠沙雕,劇情就虐不到我 良緣到 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 璞玉驚華 二婚之癢 諸天系統終結者 戰天之局 女配大佬有點甜 諸天:從笑傲開始冒充天機神算 奧術之語言學家